今天是:

职工投稿 : hbghwzxtg@163.com

谭文波:依靠发明创新,锁定气海油龙

作者:
来源: 职工e家
日期: 2020-12-04

  “全国劳模的奖章沉甸甸的,我拿在手里掂量了一下,第一个感受就是想快点回到油田,去劳动,去创造。”11月25日,在北京参加完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谭文波接受采访时说。

  谭文波是中国石油集团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试油公司的一名试油工,1992年从重庆来到新疆,在近30年的油田工作中,从一名技校毕业的石油工人成长为如今的技能专家、“石油名匠”,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小改小革和创新成果80余项,为企业创收过亿元。“毕业时,父亲叫我来新疆的油田上锻炼,我很抵触,现在我感谢父亲,油田成就了我,只要肯干,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大有作为。”谭文波说。

  洋专家说修不好的东西,土专家“捣鼓”好了

  因为父母都是有技术专长的工人,谭文波对工厂里的工具、设备很“敏感”,看到任何东西都想拆开看看工作原理,来到新疆之后,他更是把这种爱好发挥到了极致。

  厂房角落的一个房间成了谭文波最初的工作室,里面堆满了各种废旧零件。没事的时候,他就捣鼓那些“宝贝”,对每个零件都要摸透结构和原理,并加注自己的思考。不知不觉中,谭文波居然写出了十几万字的读书笔记。

  “虽然大家搞不懂的技术问题我能搞定,但总觉得我是技校毕业生,搞发明创造不是我的事。”谭文波说,直到2008年在南疆工作时,遇到油田上一辆装载着德国液压系统的电缆车发生了故障。

  “外国技术人员检查后,耸耸肩、摊开手说‘泵坏了、修不了、等着吧!从德国运到沙漠,少说也要半年。’说完,人就走了。” 设备趴窝,每耽搁一天都要遭受很大的经济损失。“我是个急性子,等不住。”谭文波说,他向领导提议,自己想试着修一下。领导同意了,只给了三天时间,如果不行就从国外订购。“我把自己关在厂房,找技术资料,用废旧材料加工改造,最后让‘德国造’又转了起来!我们车文兴科长高兴的啊,到处宣传,也就是这个时候,我建立起了一点自信。”回忆起这件事,谭文波至今分外感慨。

  满身稀泥巴“冒充”科学家

  谭文波发明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桥塞坐封工具被誉为世界首创,让许多科班生敬佩不已,他却说,自己只不过是“满身稀泥巴‘冒充’了科学家”。

  传统的电缆桥塞坐封依靠工具内部的火药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来完成,但火药在运输、使用和储存等方面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且管理和使用成本偏高,是该行业多年来面对的世界级难题。为了摆脱传统火工品坐封方式,谭文波努力构思,一直在做实验,而这个实验具有危险性。

  为了把危害降到最低,谭文波常常把实验时间放在周末,一个人来到厂房调试设备做实验,还让门卫师傅站在安全的地方,如果发现异常就拨打120求助。“爸爸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正好遇到我高考,他每天钻库房跑现场,吃饭时有了新想法,撂下筷子就去了厂房。”谭文波的儿子谭淞元说,直到2015年7月23日,现场实验一次性成功,新型电动液压桥塞坐封工具成为集团公司在世界首创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谭文波获得了“大国工匠”荣誉称号。

  用劳动精神照亮身边人

  今年,谭文波和团队创新研制的“无线遥控动力水龙头旋塞开关装置”,获得中石油首届一线创新大赛工程技术板块第一名,解决了安全技术难题。

  在谭淞元眼里,爸爸是朋友,是可以交心的“老谭”。谭文波带着求知欲和热情解决工作上的难题,这种精神深深影响着正在读研究生的儿子。“我不会为了学而学,我是积极主动去学习,因为我体验到了父亲那种在劳动中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谭淞元说。

  在单位,谭文波对于各类井下工具、结构、型号、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每一个都如数家珍。“每一个工具,都像是他的朋友,和他一起工作的人,都会被他那种热情所感染,他能发明创造出那么多东西,就是源于他对劳动的热爱。”谭文波的徒弟陈方说。

  徒弟高斌说,遇到问题,谭文波会乐此不疲地带着大家分析探讨,设计制作小工具。“他常对我说,年轻人要有梦想,要学习,敢于想新的方法,石油工人的工作很苦,必须在劳动中找到乐趣,才能长久坚守。”高斌说。

[编辑:茹斯坦]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82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