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总工会驻村工作队和深度贫困村第一书记与村民一起包饺子、写春联、放鞭炮、拜年……共度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共话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营造了喜庆祥和的新春氛围。
妙笔写春联 泼墨迎新年
“‘三好学生明志远,一旗火炬映心红’,我想考上清华大学或厦门大学,这就是我的新年愿望,我要把它贴到自己的门口”,阿图什市阿湖乡托格拉克村高三学生迪丽努尔·玉苏甫边写春联边对自己的闺蜜古丽扎尔·艾斯卡尔说道。
大年二十九,在阿湖乡农民工培训中心里,村里的青少年学生们凝神静气、挥毫泼墨,将新春祝福凝聚在小小的笔尖上。
为了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满足各族群众迎新祈福的美好愿望,驻村工作队请村里干部群众自己书写或者挑选适合自家祈愿的春联,亲身感受写春联、贴福字、挂灯笼等传统春节民俗的寓意,把对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越来越红火的新年期盼张贴在自家门前。
“春联主要表示对新年的美好向往和祝福,家里有老人的可以选带‘寿’字的,做生意的可以选带‘财’字的,养殖户和种植户可以选带‘丰’‘多’字的”,阿图什市阿湖乡阿热买里村小学老师扎伊尔·艾斯卡尔热心帮助几名群众认真挑选春联。有的群众不会写春联,但也想表达对新年的祈愿,驻村工作队就联系学校老师和返乡大学生,帮助他们挑选适合自家的春联。
驻村工作队也集思广益创作“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铆足牛劲奔向新征程·娘家人贴心人追梦人凝聚人心展现新作为,横批:一心为民”的春联。“我们将发扬总书记提出的‘三牛’精神,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把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细落具体,和大家一起追逐‘中国梦’,让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驻村工作队在大年初一升国旗仪式上向各族群众庄严承诺。
相约包饺子 贺岁年味足
饺子是中华民族传统美食,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求愿望的特有方式。大年三十,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成员或邀请群众都食堂包饺子,或分别到群众家里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守岁,互祝喜庆团圆、吉祥如意,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更让各族群众在热闹祥和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第一次包饺子,还挺有意思”村民阿布都克里木·吐尔洪说,“什么第一次包饺子,你是第一次做饭”妻子努尔古丽·玉苏甫嗔道。在伽师县巴仁镇琼巴格村村委会里,第一书记、工作队员、村干部和部分群众,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无所不谈,不时引来欢声笑语,把所有新年的祝福,都包进那薄薄的饺子皮。红红的火苗滚开的水,越煮越觉得有滋味,伴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盛上饺子,也盛出了对来年美好的期望。
“我吃到红枣了,今年的生意肯定红红火火”,在吃到红枣饺子的村民依布拉音·艾合买提兴奋的喊了出来。以前过年,大家就是放假休息,看电视,和过周末一样,今年春节,上阿图什镇拉依勒克村群众不仅炸好了馓子,烙好了肉饼等食品,还按照传统春节习俗,把糖、花生、红枣包进饺子,寓意生活甜蜜、健康长寿、生意兴隆,看谁先吃出来,大家一起祝贺,其乐融融。
“村晚”云直播 文化活动多
春节期间,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各村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举办晚上“村晚”,开展民俗文化知识竞赛或比赛,旨在寓教于乐中中加强各族群众对中华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了解,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引导大家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爱国情怀,提升人文素养。
伽师县巴仁镇英吾斯塘博依村让工作队员和部分有文艺特长的群众共同排演文艺晚会,制作成视频文件给全村转播;上阿图什镇依克萨克村设立“村晚”主会场,表演节目,利用微信等社交媒体云直播,既避免了人员聚集又送去了文化“大餐”。
“回答正确,为4号代表队加20分!”2月14日12时许,随着9小队代表队在抢答赛中答对最后一道抢答题,以总分175分拔得头筹,夺得村知识竞赛冠军。为进一步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自治区两会精神,弘扬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新热潮,以赛促学、以学促做。阿图什市阿湖乡托万买里村举办了“迎新春民俗知识竞赛”,从为什么大年三十叫“除夕”?贴春联、吃饺子的来历是什么?到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六个新”,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的20字方针内涵要求,都以竞赛的方式一一为各族群众解答了疑惑。
自治区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驻村工作队总领队田家福说: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推进“文化润疆”的好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对传统节日进行现代化解读、形象化展示、故事化表达,阐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可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更加深入人心,使乡亲们亲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