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九岁的我和哥哥凌晨三点钟从家里出发,赶九点钟的火车,去县城看望生病住院的母亲。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感觉就像坐在家里的铺上一动没动,人却已经随车跑出去了好远。这桩事我无数次描述给没见过火车的老祖母听,她每次都津津有味地点头。
后来母亲转院到了湖南怀化,我乘车的目的地也变成怀化。印象中怀化火车站前的广场很大,但广场周边最高楼没有超过三层,通向广场的公路两边,也都是一两层的砖瓦房,房子后边是开满了油菜花的农田。这景致,现在想起来觉得普通,但在当时,一度令我很是向往。而“怀化是火车拖来的城市”这一说法是后来我从广播里听来的:湘黔、枝柳两条铁路相继修通,在怀化县榆树湾交会,使得这个人口曾经不到三千人的小镇迅速发展成为铁路交通枢纽。这个说法和我坐火车到怀化的经历,将“怀化”与“火车”在我心中连在了一起。
2009年,我调到怀化工作,参与怀化火车站的拆迁改造,由此走访了多年来居住在火车站附近的十几位老人。记得一位老人拿出一张发黄的黑白照片,站在街道边用手指着说:这是当年的火车站,从这里一直往候车大楼就是照片上的斜坡,照片上的小溪就是从这位置一直往前流,这里是稻田,那里是山岗……老人还说,那时,这个地方没有通电,一到晚上只有猫头鹰在大树上“咕咕”叫。可如今,我眼前看到的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灯光璀璨。
二十一世纪初,随着湘黔铁路复线建成和高速公路开通,以及芷江机场通航,整个怀化的交通便捷程度大大提升。怀化高铁站建在城区南边,命名为怀化高铁南站,与北边的老火车站遥相呼应,撑起怀化的商贸物流。随着高铁线路的建设,怀化的经济与城市面貌不断发展。现在,怀化中心城区建成面积已发展到六十五平方公里,这座年轻的城市在一天天长大。这一切,我都亲眼见证。
在怀化依然保留着绿皮火车。绿皮火车开得很慢,每一个小站都会停靠,乘客多为带着农产品外出交易的沿线老百姓。这些车除了票价便宜,更重要的是绿皮火车允许把装有“土特产”的担子挑上车。新鲜蔬菜、土鸡土鸭、鳝鱼、泥鳅、干笋等土特产到了怀化城里都成为抢手货,价格也比在乡下卖得好。而绿皮火车不疾不徐的“步态”,也每每勾起我对往日生活的回忆。
那天我从老家新晃坐绿皮火车到怀化,在公坪站上来一位提着一篮枞菌的农妇。她五十多岁,胸前挂着二维码收款牌子。列车员问,多少钱一斤?农妇说,二十五块钱一斤。我在旁边轻声提醒农妇,拉到怀化迎丰市场,就能卖到三十到三十五块钱一斤。农妇却说,卖给这些列车员算是回报,如果没有这趟绿皮火车沿路停靠,在我们镇里市场上二十块钱一斤都没人买。我问她,你坐这绿皮火车卖东西每月收入怎样?她想了想说,多的时候有三千多元,少的时候两千多元……说着就爽朗地笑起来,满满的幸福感写在脸上。
如今,怀化的铁路不仅保障了沿线百姓的出行,更载着大家走上了致富的“高速路”。火车把村里人“拉”到城里打工,乡下的农具和民俗也随主人到了城里。农耕博物馆、乡村体验园、民俗博物馆等等在怀化这座城市应运而生。这些年,怀化城里有人在街头广场或溪边树下对唱山歌,在春节的时候也打闹年锣,还舞龙灯和狮子等等。铁路牵起城乡,推动了城市与乡村的协同发展。
正月的一个下午,适逢春运高峰期,天气暖和得出奇。我脱下棉衣出门走了走,不知不觉就走到门前的铁路上。我边走边想,如果没有这些铁路的汇入,怀化这座城能够大起来吗?火车把怀化这座城市变热闹了,把老百姓的荷包变鼓了,把周围的农村也带上了富裕的道路。
在怀化看火车,看到的不只是火车线路多,跑得快,还看到了火车与一座城的关系。我相信,这座火车拖来的城市会像奔驰在铁路上的火车一样,越来越现代,向着美好的生活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