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蕴藏着无数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地质资源。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它们,造福人民,成了新疆地质工作者的不懈追求。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地质矿阿产勘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李永便是其中一位。
自参加工作以来,李永从基层地质找矿一线的地质技术员逐渐成长为地质项目组长、项目负责人、地研院副总工程师,他的足迹踏遍阿尔泰山及阿尔金山的崇山峻岭。
5月7日,在李永的办公室,记者见到最多的是石头,还有一沓沓图纸、地质专著、论文和一块块奖牌。这些都记录着他对地质事业的初心与忠诚。
迎难而上寻找白钨矿李永是位共产党员,老家在辽宁。2012年,他研究生毕业于新疆大学地质与勘查工程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毕业后,他毅然选择留在新疆有色,成了一名地质队员,在地质找矿一线开始了自己热爱的事业。
阿勒泰是李永工作的首个“战场”。2013年,李永担任阿勒泰契别特沙尔布拉克地区矿产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工作区地处阿尔泰山南缘,地质构造复杂。而项目组技术水平薄弱、技术人员偏少,种种困难都像一座座大山压在了年轻的李永身上。
李永迎难而上,他通过研究前辈留下的资料,在卷帙浩繁的资料里发现了白钨矿在此处存在的细微线索。为了探寻白钨矿,他运用了包括地质填图,地球化学测量等工作手段。每天带着队员们,跑遍400平方千米工作区的每个角落。白天,他用地质锤在每个地层砸出一个个样品,然后背着几十公斤的样品继续前进。夜晚,在帐篷里和同事们一起用放大镜细细查看每一块标本。
徒弟王来兴说:“虽然生活艰苦,身体疲惫,但收获丰硕。每天晚上还能听李总讲生动的地质课,让我越来越热爱工作。”
通过大范围的路线地质调查及系统查证,最终项目组在阿尔泰山南缘巴斯铁列克地区发现了白钨矿。经自治区地勘基金项目管理中心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矿床规模为中-大型。
白钨矿作为炼制优质钢的重要金属,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中,李永及团队发现的白钨矿一举打开了阿尔泰南缘找寻白钨矿的新局面。
严谨细心创业绩自2015年起,地勘行业下行压力增大。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局面,李永带领青年突击队积极投入到招投标工作中。每次招投标前,李永都忙得不可开交,白天画图寻找路线,深夜伏案奋笔疾书,所有文字都细细把关,最终完成标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李永靠实力赢得“新疆东昆仑长高山地区1:5万地球化学普查”项目,从此迈开了地研院进军昆仑山的脚步。2016年,开展的招投标工作中,李永所负责的3个标书(总费用1500余万元)全部中标,开创了地研院乃至自治区有色地勘局历年来中标之最。
“只要是李永负责的标书,没有不成功的。这都源于他对工作的热爱、执着和细心。为了一份标书落地,常常加班加点,我很敬佩他。作为副总工程师、技术组的中坚力量,李永为年轻的地质技术员做了表率。”地研院院长文显顺这样评价他的爱将。
毫不畏惧再“战”大红柳滩2020年5月,和田县大红柳滩稀有金属矿勘查项目正式开工,标志着新疆有色南疆资源战略冲锋号正式吹响。但是该项目的日常作业区均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常年积雪,条件异常艰苦。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李永又一次主动请缨负责这一项目。
刚到大红柳滩驻地时,李永和多数项目成员一样出现高原反应,但大家都没有退缩。忍受着严寒,顶着风雪,从营地建设、道路修建到机台建设,项目组只用了4天时间,完成了项目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通过地质填图和系统的槽、钻探工程控制,评价了超大型锂矿床一处。2020年8月2日,李永带领8名青年突击队员前往某区进行调研工作。当日每个人平均行走19公里,接近一个半程马拉松,而且这里是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大部分为坡度较大的地形,其难度不可想象。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李永携带自己的“三大法宝”(锤子、放大镜、罗盘)一步一步艰难前行。面对前路的一个陡崖,当然可以瞅一眼,说句爬不上去,就绕路过去。放弃几个点,也不过是实际材料图上一小块空白罢了,界线可以参考临近的其他路线推测一下。但李永是严谨的,和同事们一步一步几乎走完了所有工作区的角角落落。
2021年李永又荣获开发建设新疆奖章。面对荣誉,李永说:“无论是高原反应,还是狂风骤雪,都无法阻挡我的脚步,因为我始终有一种情怀,那就是对地质事业的热爱;我还赋有一种使命,那就是为祖国找大矿找好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