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末,每到寒暑假,爸妈就会把乡下的姥姥接到家里住一阵子,名义上是接姥姥来城里“散散心”,实际上是帮乡下的大舅、二舅缓解一部分生活压力。
那时爸妈都已参加工作好几年了,虽然每个月也会因为粮食不够吃而发愁,但经济条件还是比农村好很多。妈妈深知农民的艰辛,便处处精打细算,定期接济大舅他们。
那年放寒假前,妈妈就已写信给大舅约好接姥姥的时间。大舅回信说想要2斤白糖,过年炸面点心、粘米花糖用。妈妈打开五斗柜,找出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白糖票,带我去供销社买糖。
供销社门口的黑板上用粉笔醒目地写着:“新到‘旅行饼干’20封,欲购从速。”一群人围着议论纷纷。有人问:“什么叫‘旅行饼干’?”有人答:“因为出差、旅行带着方便,也只有出差、旅行的人有能力购买。”“贵不贵?”“12块饼干装一封,一封1角2分钱外加3两粮票。”“啧啧!这谁舍得买?有这个钱和粮票,上国营饭店能点一大碗阳春面、一碗面汤、一碟咸菜和两个小笼包,吃得饱饱的。”“这饼干好不好吃?”“好吃,我同事上个月到南京出差吃过,又甜又香又酥,还有一股牛奶味。”“饼干再好吃,也不能当饭啊!”“就是。”
走进供销社,妈妈去买白糖,我四处张望,看到了大家议论的饼干,它用崭新的牛油纸包裹得方方正正,系着细麻绳,纸上写着“旅行饼干”四个字,字的周围环绕着好看的花纹。我从未见过这么漂亮的包装,心想这饼干一定比我吃过的任何东西都好吃!
妈妈买好白糖,见我嘴馋的样子,说:“饼干能填饱肚子吗?不填饱肚子哪有精力干活?不努力干活一家人怎么生活?”
可能我对“旅行饼干”的印象太深刻了,时常念叨,弄得姥姥也好奇起来。一天午后,她让我带她去供销社看看。晚上,一家人围炉闲话,她说:“我小时候见过大户人家的孩子吃饼干,也是这样长方形的,甜香甜香的,我心里羡慕呀,做梦都想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滋味。”我心里想:我也是呀。
快过年了,姥姥要回去了,临行前,妈妈把积攒的东西让她捎回去:几块肥皂、几条毛巾、一匹绒布、2斤白糖……这些生活用品在当时都是极紧俏的。末了,妈妈拿出一个长方形纸包递给姥姥:“我昨天上供销社买了一封饼干,你带回去,跟大哥、二哥一起尝尝鲜。”我仔细一瞧,可不就是我心心念念的“旅行饼干”嘛!姥姥也满脸惊讶,忙说:“这使不得!我那天只不过随口一说,你咋还当真了?这饼干这么金贵,你买它干啥?浪费呀!”妈妈说:“就这一回,你带回去,快过年了,让家里的小孩子们也高兴高兴!”姥姥连连摆手:“拿去退掉!要不,就留给小迪(指我)吃。我不带。”妈妈说:“买都买了,退个啥?小迪还小,好日子还在后头呢,不争吃这点东西。”她又转过脸对我说:“小迪,姥姥拉扯舅舅、妈妈几个孩子长大,吃了一辈子苦,不容易,这饼干给姥姥,尽一尽咱们的孝心。”争执了半天,到底是妈妈说服了姥姥。
晚上,躺在被窝里,我悄悄问妈妈:“咱家的粮票够不够用?”她搂着我小声说:“放心,妈妈会计划好的。”
第二天,爸爸送姥姥回家,妈妈和我打扫卫生,整理到姥姥的床铺时,从枕头里掉出一个叠得方方正正的白纸包,散发着淡淡的甜香。我奇道:“这是什么?”打开来,里面是4块小麦色、印着花纹的饼干……
一晃多少年过去了,粮票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每当我逛超市看到各式各样、包装精美的饼干时,还是忍不住回忆起这段粮票换饼干的往事,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