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职工投稿 : hbghwzxtg@163.com

长坪镇的红盐

作者:
来源: 工人时报
日期: 2021-07-12

长坪镇的红盐

何永康

  四川东北部的南部县,历史上曾是著名的食盐产地。在该县境内,与盐有关的地名多达160多个。如今的南部县已经不产盐了,地下盐卤资源因长年开采已经枯竭,但盐在当地依然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尤其是当年的食盐主产区之一长坪镇最让人津津乐道。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长坪镇的盐是“红盐”。

  红盐本是盐的一个种类,是地层中的矿物质经历数亿年的高温挤压,沉淀并结晶而成的粉红色岩盐。但四川的盐一般都是白色的井盐,为何长坪镇一带的白色井盐却偏偏被叫作红盐呢?原来,这名字与红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32年,红军入川建立革命根据地。经过艰苦奋斗,根据地地盘不断扩大,兵源不断扩充,百姓和部队的生活物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扼杀革命力量,四川反动军阀对红军实行经济封锁,致使根据地物资供应十分匮乏,需求量极大的食盐尤其紧缺,于是,相距不远的产盐区南部县便进入红军的视野。1934年,红军在仪陇县和南部县交界的长坪山一线,打响了著名的“仪南战役”,攻占了长坪山。随后,红军控制了广元、南部等县嘉陵江东岸地区,并立即在产盐区抢修盐井,增添设备,招募盐工,组建了红军的“盐业总厂”。为保证食盐运输的畅通,红军与地方反动军阀进行了数十次鏖战,其中,以争夺石城寨的战斗尤为激烈,数十名红军战士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此后,“红盐”的名字在当地就慢慢叫开了,长坪山一带被人们称为“红色盐乡”。

  在战斗中,红军一位刘连长英勇牺牲了。当地一冯姓人家,冒着极大风险将其埋葬在自家后院,每逢年节,全家都要到墓前祭拜。80多年过去了,冯家的后辈子孙,遵照祖辈“世世代代都为刘连长守墓”的嘱咐,坚持居住在祖宅原址,甘作红军守墓人,算下来已到第四代了。第四代的冯练是一位年轻姑娘,原在广州工作,如今回到家乡当了一名小学教师,接过了陪伴烈士、祭扫墓地的使命。冯练说:“为刘连长守墓,是我们的家事。他为老百姓献出了生命,就是我们的亲人!”

  其实,冯练接过的不只是一件“家事”,更是在传承和守护牺牲与奉献的精神。如今,长坪镇深入挖掘革命根据地的红色资源,与参观学习、农事体验等有机融合,精心建设了一座特色鲜明的红色小镇。长坪山曾经是深度贫困的偏远山区,如今早已成功脱贫。在山顶放眼望去,颇具规模的万亩水果产业带镶嵌于山林与田畴之间,村民们不必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安心就业,日子越过越甜美。

  如今,长坪山顶矗立着高耸入云的红军纪念碑。不时有前来凭吊的共产党员,在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每年,人们都会在纪念碑下举行庄严肃穆的祭奠活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这里的党员干部自发组成“防疫情、保生产”志愿服务队,为各村村民代购代送生产生活物资;在2020年8月遭遇特大暴雨引发的地质灾害中,一批党员干部自发组成应急抢险小分队,在暴雨中四处奔走,全力保障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从他们身上,人们看到了当年红军战士的影子。这正是革命前辈们给这片土地留下的精神遗产。

 

[编辑:茹斯坦]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646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