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职工投稿 : hbghwzxtg@163.com

四季看新疆之走进口岸看新疆|随笔:风口,关口,阿拉山口

作者: 刘红霞,张瑜
来源: 新华网
日期: 2023-11-08

早就听说,阿拉山口是出了名的风口,“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石头跑,鸟都飞不了”。这里也是举足轻重的中哈边境关口,中欧(中亚)班列穿城而过,繁忙奔驰在亚欧大陆。

记者最近走进这里,看这座小城如何乘共建“一带一路”东风,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关口。

见到阿拉山口海关关员巴特尔时,他正跟同事在改造好不久的阿拉山口公路口岸集中查验中心查验货物。满满当当的车厢里,装着产自浙江的小家电、家居服、宠物牵引绳等。这批货的目的地是英国。

  10月28日,阿拉山口海关关员巴特尔(左)和同事在查验货物。新华社记者刘红霞 摄

“变化太大了。”55岁的巴特尔告诉记者,199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阿拉山口口岸,转年,他来到这里工作,已经32个年头。“最开始,这里就几条铁轨一条路,现在你们看,轨道成排、大路纵横,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阿拉山口站上了发展的风口。”

这话不假。目前,经阿拉山口口岸出境的中欧班列线路有110多条,抵达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11月3日,今年阿拉山口铁路口岸通行中欧(中亚)班列突破5500列,公路口岸过货量超过58万吨,同比增长超90%,搭载货物200多种。

  11月4日,阿拉山口站编组场集结待发的货运列车。新华社记者李鑫 摄

入夜,一辆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班列缓缓入境,停稳后,海关关员张锡睿、孙明昊登上列车,进入司机驾驶室开展卫生检疫、检查夹藏夹带等工作。

寒风吹过,记者不由得打了个寒颤,随口说了句“这风可真大啊”。不料这俩“95后”关员回头嘿嘿一笑,说“在山口,这顶多算微风,风大的时候,人都站不稳”。处在阿拉套山和巴尔鲁克山之间的阿拉山口,每年大约有180天风力在8级以上。

与哈萨克斯坦等国采用的宽轨不同,中国使用标准轨。大风天气时,室内集装箱换装库显得格外重要。阿拉山口建有亚洲最大的铁路室内集装箱换装库“换二十三库”,在它旁边,一座更大的换装库已见雏形,今年底前有望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中欧(中亚)班列换装能力和时效。

既处在地理风口,也赶上发展风口;既是边境关口,也在紧要关口。

“我们不仅要立足区位优势搞好‘通道经济’,更要把握机遇发展‘产业经济’。”阿拉山口市副市长许圣强举例说,阿拉山口市正着力打造百亿级粮油产业,提升粮油仓储周转和精深加工能力。

  11月5日,在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内的粮食现代物流中心,从哈萨克斯坦运来的散粮采用自动化模式卸载。新华社记者李鑫 摄

这些愿景正变为现实。在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新落成的粮食现代物流中心里,散粮专用车能在6小时内换卸超过3000吨进口粮食。而几百米外,就是几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这相当于把进口原料给我们送到了厂门口。”一名企业负责人说。

晚上10点多,阿拉山口铁路国际联运大楼一层,灯火通明,电话铃声此起彼伏。

“批号、收货人、发货人、车号、重量……”铁路窗口,一名工作人员手捧单据,默念核对,“今天下班得凌晨四点了,班列不停,我们不休”。

过了会儿,一阵欢笑声从大厅休息区传来。记者循声而去,正赶上一对铁路伉俪“鹊桥相会”。

妻子万彤是阿拉山口铁路货运员,同为铁路职工的丈夫曹勤怀,在千里之外的喀什运用车间当技术员,夫妻俩平均两个月见一次。这天正好是万彤的生日,曹勤怀坐了近24小时火车,来到妻子身边简短陪伴。

  10月28日晚,铁路职工曹勤怀(右)和万彤在阿拉山口铁路国际联运大楼。新华社记者刘红霞 摄

电话声响起,万彤回到工位继续处理手头的工作。

“现在一天最多能受理1300多单货运票据。”她说,“办理货运票据就像填快递单号,马虎不得。”

碰上紧急工作说走就得走,曹勤怀早就习以为常。“铁路上像我们这样的家庭不少,站好岗,守好责,为阿拉山口的发展尽一份力,为新疆的发展做一点贡献,距离再远,心都是在一起的。”他腼腆地笑了笑。

夜深了,阿拉山口渐渐静了下来。清晨,班列的鸣笛声,会将它唤醒……(记者刘红霞、张瑜)

[张琪]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964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