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里的“大国工匠”
——记全国劳动模范、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中国石油集团西部钻探公司首席技师谭文波
在广袤无垠的戈壁滩深处,有一群石油工人,他们默默无闻地在荒漠中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热血。谭文波,便是这群石油战士中的杰出代表。他是中国石油集团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试油公司的一名试油工,1992年从重庆来到新疆,在近30年的油田工作中,从一名技校毕业的石油工人成长为如今的技能专家、“石油名匠”。他坚守大漠戈壁20余年,凭借一双巧手和不懈的努力,在荒漠中燃烧着自己的青春,成为了油田里的“大国工匠”。
怀揣支援边疆的热情,谭文波毅然决然地投身于祖国的石油事业。技校毕业后,面对就业的选择,他受到了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父亲的影响。父亲对他说:“我的前半生献给了祖国,后半生献给了石油,作为年轻人,你要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正是这句话,激发了谭文波支援边疆的豪情壮志,他从四川老家不远千里来到遥远的新疆,在荒凉的戈壁滩上扎下了根,当起了石油工人。
自参加工作以来,谭文波始终保持着勤学善思、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他立足于一线生产,不断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作业风险。他的聪明才智和辛勤付出,赢得了同事们的广泛赞誉,大家亲切地称他为“土专家”。
从2013年“谭文波工作室”的成立,到2017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再到“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创建,谭文波在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立足一线,攻坚克难,解决生产疑难问题30多项,技术转化革新成果4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液压桥塞坐封工具更是被誉为世界首创,为我国的石油钻探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谭文波的创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作为一名普通的工人,他没有经费、没有资源,只有依靠旧料利用变废为宝。他常常在空闲时间捣鼓那些看似不值钱、不起眼的“破烂零件”,却从中获得了许多创新灵感。正是这些废旧材料,帮助他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生产难题。
2008年,公司的一辆装载德国进口液压系统的电缆测井车的液压泵出现故障,每耽搁一天,单位就要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关键时刻,谭文波主动请缨,利用废旧材料排除了故障,为公司挽回经济损失100余万元。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外国专家能做的,中国石油工人同样能做好。
除了在工作上兢兢业业,谭文波还非常注重培养青年技术骨干。他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技术队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祖国的石油事业。因此,他将自己的技术和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年轻一代,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
在新型电缆桥塞坐封工具试验成功后,有几家国内外大型企业找到谭文波,纷纷表示愿意高价购买这项专利。更有甚者表示愿意全款资助谭文波的孩子出国留学。然而,谭文波却婉言谢绝了这些诱惑。他说:“说到底是企业成就了我的现在,我就是一名技术工人,我能为企业创造的最大价值就是把手头的活做细、做精、做好。钱对我来说很重要,但和我的工作比起来,可以说是微不足道。”这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谭文波不仅在工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环保方面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在常规的油井抽汲求产施工中,由于防喷盒密闭不严,抽出的油水飞洒井场,造成严重环境污染。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谭文波经过日夜奋战,终于研制出了新型抽汲防喷盒。这一发明不仅解决了油污落地的问题,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环保效果。这一创新成果深受施工作业队的欢迎,并在油田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如今,谭文波已被同事亲切地称为“石油诸葛”。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发明创造,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石油技术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革新。他的创造和奋斗为他带来了无数赞誉和荣誉,但他始终保持着谦逊和低调的态度。对他来说,工作室里琳琅满目的机械设备就是他的勋章;为石油工作解决的一次次难题后百姓的认可就是他的奖赏。
“这些年,西部钻探试油公司形成一系列特色技术和产品,打破了行业技术瓶颈和国外技术垄断,我也随着祖国的能源事业发展而不断成长。接下来,我会继续钻研,不断地在技术上进行探索与创新,并将‘工匠精神’发扬好、传承好,培养更多的人才。”谭文波说。(工人时报全媒体记者:张可心)